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后期欧洲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流派,因其饱满的建筑形式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推崇和喜爱。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承重系统采用的是小拱壳结构,而拱的发掘深度较深,同时引入了通高大窗、飞扶壁和细长尖拱等元素,赋予了建筑高大而瘦削的形象。哥特式建筑基本上已经消失在欧洲的建筑界,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在不同地方的建筑中还能发现哥特式建筑的影子。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后期,名义上的起源地在法国的圣丹尼修道院。哥特式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传统形式,棱角分明,具有强烈的上升性,高度追求空间感的表现。哥特式建筑沿用了罗曼式建筑的许多构成元素,同时加入了新的设计方式,例如尖拱以及条形窗,这些元素让人们在构建建筑之时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创造了更高的垂直高度和更大的建筑尺度。
哥特式建筑最多出现在教堂、修道院、城堡、凯旋门等地方,其所表现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得哥特式艺术渐渐地发展为一种超越宗教和民族的、全人类可共享的艺术形式,它流传到了不同的地方和时代,成为了现代的哥特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