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是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也就是农历的清明节期间。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原本是古代传统的寒食节,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祭扫祖先墓地的习俗而更名为清明节。以下是有关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的介绍。
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早在周朝初年,周武王就命令人民在农历三月初三日将食品供奉给先祖,以示祭拜和悼念。到了唐朝,清明节已经成为官方的祭祖大典。
清明节的另外一个起源讲的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渊源,相传春秋时,楚国国君聂政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不惜开棺取骨,敬献给他,告慰在下。后人因此于聂政的忌日禁火忌荤,这一禁令皆延伸至清明节。到了明清, 清明节逐渐变成了缅怀忠烈、悼念逝者;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根植于民间的习俗。
习俗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扫墓,祭祖。参与祭祀的人尚需三日内禁食鲜肉,称为守寒食。各地在祭祀和举办公益活动方面也各具特色。另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吃食的习俗,如清明前要吃踏青米、清明时节除了寒食还要吃清明饭、青团、醪糟等传统食品。
清明节还有一些地方特有的活动,如踏青、荡秋千等,寓意为体验生命的乐趣。此外,在江南一带,还有荡秋千和踏青活动,这种习俗和文化已经延续了上百年,而现在的年轻人也在积极弘扬这种传统文化。